|
发表于 2019-12-11 11: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平阳县
相对于国际高中阶段来说,“小升初”的时候更加让家长犯难,家长们也是穿梭于各大学校开放日和教育展活动,一遍遍打电话确认。可以看见的是择校焦虑“重灾区”当属家有5、6年级小学生的爸妈们。
“小升初”的家长们一边面临着为孩子选择初中的压力,一边还要承受着孩子青春期的敏感和变化,家长们也直呼“我太南了!”,为了不让家长们“南上加南”,总结了几点智囊妙计,看看一下误区,自己千万别中招。
【误区一:国际学校更轻松?】
之前有一位小升初的家长前来咨询,这是一位佛系妈妈,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就近选择,但没想到孩子才上小学,课业压力就很重了,5年级的作业每天要写到8、9点钟,听说国际学校作业少,课外活动多,所以孩子初中了就去试试。
虽然刷题、背书等现象是非常少见的,但国际教育并不能和轻松完全画上等号,更不是放松。常春藤加速在完成学术课程的同时,好的学校会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研学游学、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机会,这意味着孩子需要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其实家长口中的“轻松”只是一种期待,期待孩子们可以快乐成长,感受到被鼓励、被认可的正面情绪,如果您这么想,亦或是想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初中转轨国际化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国际初中会为孩子们打造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兴趣爱好也能和学术成绩更好地平衡,孩子在这里也很“忙”,但是所为之事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学生自己不会觉得有什么压力。
【误区二:过度看重师资背景】
还有的家长在咨询时会对学校的师资水平十分重视,并且坚信只有出自名校的老师才能教出考进名校的学生。对师资重视自然是没有错的,但是也要看一下教师授课的方式,不然孩子不适应也是一大难题。
师资的硬实力是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但择校时教师团队的“软实力”更需要仔细了解考察。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好的老师会引导孩子的行为,构建孩子的思维模式,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
国际学校
【误区三:外教授课越多越好?】
国际学校=外教多?如果家长的思维还停留在这个阶段,说明关于国际教育的理解还没有入门。首先,初中阶段是包含在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内的,中国籍的孩子,无论在任何类型的学校,初中阶段都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大纲的学习。
好的学校会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国际课程做融合,也就是“中西融合课程”,课程的融合和落地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检验,所以建议家长在择校时优先考虑办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如果可以进行试听体验就更好了。
更重要的是,中文是孩子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当孩子走出国门求学时,不仅是在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时也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虽然是站上世界的舞台,但是拥有民族素养的人总是会越来越优秀的。
【误区四:初升高转回体制内】
还有的家长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例如先让孩子去读国际初中,考高中的时候再做规划,家长们可要注意了,从理论上来说,初升高时,参加中考回到公立高中是可行的,其中是涉及了学籍问题。
除了学籍外,还有孩子本身是否能够适应的问题,国际学校的教育与体制内的“刷题路线”不同,当他们在回到体制内接受教育,很有可能在试卷成绩上受打击,对于还在青春期的孩子,心态上的落差很难调整。
转轨后,课堂角色的变化也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国际化学校较多地采用开放式、探讨式的授课方式,老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课堂的“主人”往往是孩子,而国内高中一般是教师主导。
所以,高中转轨对孩子来说,是在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和心理建设上的重大挑战,建议家长在择校前就确定好孩子未来的路线,不要左右摇摆。如果选择了国际化教育的道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