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回复: 0

[软文] 常识教育的本质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8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中国当代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州网https://www.yzhtky.com/是当下比较受关注的行业产品,我们网站内汇集很多最近最新的资讯,欢迎点击进入了解更多消息资讯!

  中国当代的小学课堂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授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读完这三段话,作为读者,你对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吗?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做好教育?可以肯定地说,你无法从中找到答案,你对教育的理解依然是抽象而非具体、模糊而非清晰。

  中国古代对教育的理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教导,老师教授学生效仿;培养,使众多弟子从事有益之事。教,既是上施下效,也就是说带有很大的灌输的成分,而且带有必行性,具有强制性,说得过分点是**的色彩。育,养使作善,善已经是上所规范好的,具有权威性,不可逾越。相比而言,教告诉受教者怎么做,育告诉受育者做什么。出发的角度不同。整体说来,“教”,带有很强的**色彩,“育”,也带有**的色彩。这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对教育作出的解释。

  汉朝是第二个大一统的宗法**王朝,许慎对“教”与“育”做出这样的解释不难理解,但从《论语》可以看出,先秦的教育还是有民主色彩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对弟子的教育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启发式的。

  随着封建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的宗法**的兴起,中国古代教育的**色彩越来越浓,民主色彩越来越淡。这种教育的意识形态,导致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西方对教育的理解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西方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与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好朋友一样与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等等。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之类的。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我们不妨看看十七、十八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有哪些。答案是,主要的倾向有充分发挥一个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认识你自己;还有一个倾向就是利用后期的教育来启发一个人去追求真实的生命真谛。

  中国教育强调“教授”,以灌输式为主;西方教育强调“引导”,以启发式为主。物质决定意识。中西方地缘政治特点的迥异决定了对教育理解的这种巨大反差,从而造就了近现代东西方文明在世界主导性的易位。

  令国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种反差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古今中外著名大家对教育的理解

  对教育的理解,古今中外,各国学者莫衷一是。在这里,将比较有影响力的列举出来。从中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国并非缺乏对教育有真知灼见的人。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古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法国的卢梭:“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德国的赫尔巴特:“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师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

  英国的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英国的斯宾塞:“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美国的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只要把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一切的学科就必然地相互联系起来。”“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

  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美国作家赛珍珠(珀尔·布克):“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孔子讲学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国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聂圣哲:“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先从养活教育开始。”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李壮:“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要弄清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学者莫衷一是、中国和西方的理解不同。能不能有一个高度概括并让人一目了然的逻辑?

  我们要清楚一个现实,西方教育也是有缺点的。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分析就好像一条射线一样,确定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很少去反思出发点;它“喜新厌旧”,重视个体的创新能力发展,不太注重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个体综合思考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更要清楚另一个现实,西方教育在整体上是大大领先中国的。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西方社会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比如,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生产力的前沿突破。在思想文化艺术方面,差距同样明显,比如,电影、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数。虽然西方教育不太注重个体对已有知识的积累,但西方的所有学科都体系化了,文学、哲学、绘画、音乐、自然科学……所有的学科都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样一套逻辑严整的社会、自然科学体系,注定了西方会在这个历史节点统治全世界。因为西方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的主人而非知识的奴隶。(创造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是知识的主人,学了很多知识而创造知识能力弱的人就是知识的奴隶)

  西方教育领先于中国,是一个事实,是不无道理的。不是因为西方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得很准确很透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教育的本质。我们必须弄清楚,因为我们的中国文明曾经长期在世界上称雄,而今却不是,但西方文明不会就此放过中国文明。不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教育的本质

  教育分为三个层面:最表层是教授学生知识;中间一层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底层也是核心层,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关于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因而,从社会科学角度讲,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受教者身心健康发展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增进知识积累并提高思维能力,以培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从自然科学角度讲,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者的神经系统接受合理的刺激以使神经链接尽可能多也尽可能强壮地健康有序生长。再因而,中国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能够发扬光大中华文明而培养具有强大创造新知识能力的身心健康的炎黄子孙!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把知识摆在重要位置,把学习能力摆在关键位置,把身心健康摆在核心位置。无论是教育他人还是自我教育,对于每一次教育实践,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则实施,无则不实施,然后教授或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学习知识,线路是从身心健康到知识;第二个步骤,首先考察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学习效果检查反思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后检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则加冕,无则改进,线路是从知识到身心健康。这样,就完成一次完整而正确的教育活动。切记,每次教育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教授与启发相得益彰地并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样,我们教育的学生是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创新能力,还能身心健康成长,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的主人。

  要特别单独强调的是,对教育要做广义的理解,不能只做狭义的理解,因为教育既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然,对于国家、家庭、个人,都是要吃大亏的。广义的教育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我们对广义的教育要秉承“自然万物、社会万象皆能教化育人”的理念。

  知识累积在左脑,表象累积在右脑

  要补充强调的是,创新思维即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潜意识里交互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一切创新的来源。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表象累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知识累积。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狭义层面,还是广义层面,都要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段科学合理分布表象与知识累积,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

  举报/反馈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好办法就是点击帖子下方的评分按钮给对方加【金币】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侵权投诉|广告报价|手机版|小黑屋|西部数码代理|飘仙建站论坛 ( 豫ICP备2022021143号-1 )

GMT+8, 2024-11-27 06:06 , Processed in 0.044832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