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去年12月开始,华为、中兴向印度市场的产品出口已经开始遭遇障碍。以至于到今年第一季度为止,整个中国通信市场程控交换机和移动通信基站的出口大幅下滑了30.1%和41.3%。
这不是华为、中兴等中国通信企业在海外,特别是印度市场遭遇的第一起波折,当然也不是最后一起。甚至类似的遭遇还有可能继续在其他市场上演,如何化危为安,这是对中国设备商的一个重大考验,也是其成长必然的历练。
无论遭遇多大的障碍,印度都是华为、中兴等设备商不可能放弃的“阵地”,因为就单一海外国家市场而言,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收入规模上超过印度,不管是对华为和中兴来说,情况都是一样。
根据华为和中兴公布的数据,华为2008年在印度公司的合同总额超过20亿美元,实现收入13亿美元,占华为总收入的11%。而中兴到2009年底为止,其在印度市场的收入约为7.5亿美元,收入占比约为9%。华为和中兴在印度的员工本地化率已经分别达到了85%和90%。
中兴印度公司主席兼总经理D.K. Ghosh称,从调查令去年12月推行以来,中兴损失订单达2亿~3亿美元。对于中兴全年600亿左右的收入规模而言,2亿~3亿美元的损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考虑到印度电信市场目前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国,印度毫无疑问地成为各大设备商的必争之地。中兴董事长侯为贵就表示,印度市场,就算没有利润也要做。
这是因为,在收入和规模巨大的背后,印度市场的利润率之低、竞争之惨烈也在全球少有。比如CDMA的“地狱价”就出现在印度,设备商的印度公司基本都只能微利甚至亏损运营。
2008年,印度国有运营商BSNL抛出了60亿美元的GSM采购合同,华为本来成功入选西区、南区和东区的招标,最终还是被取消了相关资格。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国际经济研究员、印度经济研究专家吴东华认为,华为和中兴在印度受限已经很多次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应对之道,主要原因是华为和中兴在印度仍然是独资企业,而非与印度本土企业合资,此外,华为在印度主要是研发,中兴主要是售后和配套,并没有把相关的产业链带过去,这是华为和中兴的战略失误。
印度市场一方面在享受中国设备商带来的低价设备,另一方面却在一直为中国设备商的进入和拓展设置障碍,目前,除了华为和中兴之外,其余的外资设备商均已通过安全审查并获得相关资质。
印度当地媒体报道称,到今年2月为止,因为“安全”因素而没有通过审查的采购请求总共有11起,全部都是中国设备商,此外4起来自欧洲设备商的采购请求却被轻易放行。
华为早在1999年就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了研发中心,2002年在印度开始营销进入印度市场,中兴也在印度市场开拓了10年。不过从2005年开始,华为希望在印度设厂并扩大投资,其申请屡次被印度有关部门否决。
不过,无论如何,如果印度问题解决不了,面临同样问题的北美市场就同样无法实现突破,所以,这已经不仅仅是印度市场的个体问题,而是中国通信企业在下一步扩张中,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