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三位父母用亲身经历,谈如何防孩子游戏沉迷王者防沉迷解除的内容欢迎详细阅读下文,也可以到网站了解,作为业内的标杆企业和网站,我们会安排专业人士为您解答,让您更了解!

寒假即将结束
寒假开始时,家长头疼的问题是这样!
学生寒假关键词
开学在即
家长们头疼的问题是这样!
所谓治标不治本
打骂呵斥不仅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游戏问题
还会引发双方“世界大战”呢
这个开学季,究竟如何
有效帮助孩子过度游戏?
我们特别精选了
三位人气教育专栏作者的文章
供广大父母们参考
01
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呐喊
尊重差异,理解孩子,爱的方式很重要
“家长会说:我们很爱我们的孩子,可为什么孩子就是把我们当仇人?
也许是你的爱的打开方式不对!打开方式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还是因为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
他是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他看到太多父母跟孩子之间“相爱相杀”、反目成仇的故事,他结合自己老师身份的实际经历,生动举例家长平时哪些言行,属于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感受、生活差异等。希望带给家长思考和启迪。
01
采用客厅文化,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很多家长说,都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游戏,游戏有什么好玩?
有的家长也觉得委屈,可是我们让孩子玩还不行吗?
不是不行,而是不够。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借鉴欧美家庭的一种方式——客厅文化。
关系和谐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是一起在客厅里玩电子游戏的。
父亲向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子游戏,带着孩子一起玩,并在孩子长大一点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游戏,通过这个来建立沟通。
但客厅文化,游戏只是载体。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让孩子在客厅玩,而是应该“陪孩子玩”至少是“看孩子玩”。
02
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理解孩子的情绪
亲子间的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双方情绪上来了,彼此不愿意退让,才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很多时候,在观点产生矛盾时,都会被情绪所左右,互相攻击,我们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证明对方是错的,只是想在这场争斗中获取胜利,而不是真的想要解决问题。
即家长在面对冲突的时候,过于在乎自己原先设定的身份、地位和面子,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能尊重彼此的感受。
孩子在充分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并得到理解后,往往就能平静地讨论事情应该怎么被解决,也能接受一些意见和建议——而不是接受命令。
03
孩子不是复制品,尊重他的生活方式
很多孩子被家长冠以“叛逆”的称号,那是什么叛逆?其实,很多时候父母认为的叛逆,是孩子做了与父母预期不同的事情。
不仅是玩游戏的问题,孩子的生活方式会被父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批判一番,但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没有权力掌握,又怎么愿意和限制自己的人好好交流?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父母们必须要知道的事。
02
六步沟通法则
让你和孩子跟冲突说Byebye
“父母们苦恼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说了只玩两小时,却没有用?
为什么我定了规矩,没有用呢?
因为你并没有真的在制定规则,你只是在发布规定而已。”
她是一位17岁少年的妈妈。
她写下的六步沟通法则,即有效引导孩子参与制定规则,又同时清晰了解父母及孩子两方诉求。
被强制遵守规定的孩子,反而更缺乏自律,制定规则必须用双赢法。
【第一步:了解需求】
孩子为什么爱打游戏?游戏满足了他什么样的需求?而作为家长我的需求又是什么?
【第二步:头脑风暴解决方法】
以满足彼此需求为前提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脑洞,商量能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式。
【第三步:评估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必须要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进行评估确认。
【第四步:选择双赢的解决方法】
大多数时候,很难能满足双方需求。那便每人提出一个解决方法,结合使用。
【第五步:执行解决方法】
严格执行解决方法的同时,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陪伴。
【第六步:后续评估】
不是以“孩子不玩游戏”为目的去禁止孩子,而是满足孩子内在各种需求为出发进行效果的评估。
03
一位黑客父亲的自白,要正视游戏
游戏可让孩子成长,父母也应学习数字化
“我并没有孩子沉迷游戏的困扰,因为我知道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怎样用游戏来教育孩子。
数字化时代下,父母不应该排斥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父母也需要学会合理利用这些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
他是我国的顶尖黑客,也是互联网安全老兵,关注儿童安全,同时也是一位十岁孩子的父亲。他认为数字时代的父母需要有“素养+科学态度”。
他认为与其消极抵抗,不如用今天的电子技术更好地让孩子游戏和控制游戏,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想象力,并借鉴游戏奖励逻辑对孩子进行契约教育。
01
正视游戏,游戏可以让孩子成长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专业电子军事游戏的启蒙会降低孩子对手游、虚拟游戏(非真实)的兴趣,加强其对国防、军事历史的认知与感受。
同时,电子游戏也是儿童社交的重要元素。当孩子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小朋友之间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游戏帮孩子打开了社交,帮孩子建立了社交信心。
当然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02
父母也需学习,善于利用监管工具
数字化是一个交互享受的过程,父母们也要学习,也要跟着成长。
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他会去偷看你的密码,或者故意逗你去下载一个东西,引你去输密码。
有一些软件平台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时刻了解自己的游戏情况、消费情况等,并且有家庭小队,是一个数据明晰的协助家庭合理游戏的工具。
这类的服务平台是对很多“弱势群体”家长的一大重要帮助。合理利用它们去了解孩子和他的游戏,更能通过这些数据去认识到陪伴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03
借鉴游戏的奖励设计,进行契约教育
为什么游戏往往都有 7 日签到送礼物的系统?好的游戏几乎不会因为玩家没达到目标,而把他已有的东西拿走来作为惩罚,相反,是刺激玩家循序渐进,达到目标去获得奖励。这就是游戏的奖励逻辑。
借鉴游戏的奖励逻辑,和孩子制定约定,对孩子进行契约教育,同时也“防沉迷”。
尝试给孩子共同制定了一套积分体系,将需要引导的行为,如多看科技人文纪录片、练大字、没有吃完饭便不可以玩ipad等,都作为游戏规则,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包括游戏时间、玩具的奖励。
而如何奖励孩子,简单来说就是形成兑换时要谨慎,就如一款游戏不会滥发积分一样。奖励的内容也需要家长征求孩子的意见。
本期编辑:小郝 责任编辑:沙拉 来源: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他处,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