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萝卜章”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于签名安全性的热议。作为区别于传统手写签名的“技术导向型”签名模式,电子签名正逐渐占领用户视野。
01.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电子签名的应用价值得到释放

电子签名这一看上去“黑科技”满满的概念,似乎是当代科技融合趋势下的产物。而实际上,早在上世纪末,电子签名的应用便已苗头初现。2005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官宣”了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内涵:电子签名指的是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根据 36 氪研究院发布的《2021 年中国电子签名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电子签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各类技术对电子文档内容进行电子形式的确认与签署。
作为国家法律层面认证的技术应用,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我国电子签名法明确了可靠电子签名的四大特征:真实身份、真实意愿、数据未改和原文未改。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四大要求的电子签名,才可被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在我国,可靠电子签名的实现,主要依赖加密技术、来自 CA 认证机构的安全认证与可信时间戳,以确保电子签名的法律有效性。
电子签名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初期应用受限于技术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主要用作政务处理的辅助。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新形势下,电子签名的应用场景逐渐得到丰富、价值也日益凸显。
我国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电子签名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工具,串联人力资源管理、采购、交易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直击传统纸质签名及纸质合同管理所产生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法律合规风险等痛点,成为企业降本增效新引擎,受到企业用户青睐。而 2020 年初的疫情,更是推动电子签名加速向多行业渗透:疫情导致的隔离使得线下办公受阻,远程办公模式下,电子签名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企业合同高效处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