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回复: 0

[软文] 书法培训:杨守敬:“品高、学富”,“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2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杨守敬(1839-1914)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县人。精于地理、目录版本、金石考证诸学,也是晚清的著名书家。书法方面的编著有:《日本访书录)、《留真谱)、《邻苏园集帖》、《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其书融会碑帖,自成一家,金石气很浓。他很讲究以学问修养人书,其《学书迩言》绪论中,有一段很能说明这种书学思想的话:

  梁山舟《答张艺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

  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

  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

  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

  妍稚,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

  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软等伦者也。

  梁同书只讲到天赋和多看多写,这实际是历代学书的基本经验。但时代不同了,明清以来,书法尽管未脱离实用,然而事实上它的审美功能已使人有心将它发展为把玩于几案、陈设于厅室门庭的艺术形式,书法活动也早已成为文人骚客的雅好。书法不仅是时代人的精神对象化,而且是文人骚客生活意趣的对象化。自宋人提出“广以圣哲之学人书,书乃可贵”以来,明代书家日益注重学养,董其昌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人刘熙载提出“书以士气为上”,现在杨守敬也要求书家“品高,学富”,作书要“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反映出明清以后,在讲求书法艺术性的同时,更强调书家的学问修养了。这也是一时代特点。

  他也是主张学碑者。但他并不反对兼习帖学。他说:

  集帖之与碑揭,合者两美,离之两伤。

  他并不像康有为那样偏激。这种观点,不仅表现了他全面学习传统的气度,而且还反映了他对碑帖在艺术上各有特点、在学习上可互相补充的认识。“合”,即全面汲取,则可全面得到发扬,“离”,即偏学一种,无论学帖学碑,都要受到损害。这种观点,在当时具体有针对性,于后来者也在继承传统上有指导意义。

  在技法上,由于他尊重实践经验,又深究碑帖技法,而不迷信传统。所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亦大胆地破除“唯中锋”论。他分析说:

  大抵六朝书法,皆以侧锋取势。所谓藏锋者,并非锋在画中之谓,盖即如锥

  画沙、如印印泥、折权股、屋漏痕之谓。后人求藏锋之说而不得,便创中锋以当

  之。其说立之甚辫,而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且不论他人,试观二王,有一笔不

  侧锋乎?,堆侧锋而后有开阂、有阴阳、有向背、有转折、有轻重、有起收、有停

  顿。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

  纸背?且亦安能有诸法之妙乎?

  周星莲以古人“不废偏锋”之说,破除明清以来的“唯中锋论”,言下之意,中锋仍是基本的用笔方法。而杨守敬则说“学其法者,书必不佳”。“二王有一笔不侧锋乎?”他并非反对“中锋”,而是反对对中锋的迷信。他是以辩证的、矛盾统一的思想提出运笔的原理的。

  汉翔书法培训教育,是一所以书画为载体的东方文化素质与兴趣教育培训机构。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书以载道,文以达意”。我们教授的不仅是书法,更是书道。传授文字书写背后的东方文化内涵、礼仪规范、东方美与智慧。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眼在手前,先博后精”。坚实基础,拓展审美,先纵观而后取其专攻。

  以上是汉翔少儿书法培训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书法学习的朋友们一个清晰的方向,更多资讯内容请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少儿书法培训http://www.shufaedu.com/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好办法就是点击帖子下方的评分按钮给对方加【金币】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侵权投诉|广告报价|手机版|小黑屋|西部数码代理|飘仙建站论坛 ( 豫ICP备2022021143号-1 )

GMT+8, 2024-5-23 12:34 , Processed in 0.045053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