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平稳结束,银行理财步入新发展阶段。
回看资管新规发布之时,核心目的之一是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实现对各类机构设定统一的监管标准规则。
当资管行业被拉到同一起跑线,面对基金、信托、保险等产品竞争以及不同理财公司产品之间的竞争,银行理财将如何应对?截至2021年底,与公募基金、信托、保险资管等其他类型资管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连续三年居各类资管产品首位,依然是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力军。
破旧立新 修炼投研能力
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的存量整改任务基本完成。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2020年同期增加25.7个百分点。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实现清零,市场上的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
行业迈入净值化时代,多层嵌套大幅减少,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
回归本源也意味着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理财公司需要用高质量的理财产品证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投资、研究能力是关键能力。
“银行理财公司本身具有特殊性,理财公司脱胎于银行理财资管部门,面对的客户大多是低风险偏好的老百姓,投资客群喜欢绝对收益型产品,不同于公募基金等其他市场化资管机构相对收益的经营理念。银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建设也是围绕为客户较高收益、较低风险、较小波动的产品运作理念构建,所以不能照搬其他资管机构的研究体系,需要根据自身特色搭建适合理财公司投资理念的投研体系,当前市场上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主动去探索和实践。”信银理财负责人表示。
信银理财认识到,投研是资管机构长期发展的立身之本。结合理财公司自身特征和发展需求,信银理财构建了战略、战术、战斗三个层次的投研体系;建立了研究体系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制度办法的形式,明确了各相关部门/条线研究层次和研究职责分工,研究工作开展的基本规范,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和输出方式等,各部门各司其职、互补合作;优化了研究资源统筹与分配方案。
资管赛道同场竞技
当前全国共有29家理财公司成立或批筹,其中24家获批开业。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占比在2021年达到59.28%,已占据主导地位,体现出理财公司在行业中的主力角色定位。
与之相比,参与银行理财的银行数量相比资管新规前减少了90家,理财业务基础薄弱的中小银行逐步正退出理财业务,通过代销方式参与理财市场竞争。
不过,行业依然在思索,随着理财相互代销时代的来临,理财产品面临的渠道竞争将更加激烈。对此,信银理财负责人表示,从机遇层面看,理财相互代销对于银行理财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例如,2021年信银理财行外销售金额新增1278亿元,占公司新增规模的45%。
其次,从市场供需看,大众对于稳健型理财产品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加。在与基金、信托、保险等其他资管机构的竞争上,银行理财业务还是要把握稳健、普惠的核心定位。因此,产品设计上要低门槛、易理解、更灵活、重安全;投资上要分散、稳健,收益一致性要强;服务上要标准化、便捷化。
在投资者的认可度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参与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数量接近翻番,其中绝大部分为个人投资者。专家认为,信托产品压降、股票市场波动产生的挤出效应使更多投资者流入理财市场。
“从应对策略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资管机构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合意资产获取方面。作为中信银行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信银理财通过与母行、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的密切协同,在合意资产储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未来我们将全力拓展资产获取路径,提升投资收益,用高质量的理财产品证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信银理财负责人表示。
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步入加速发展期
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近六成,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剑认为,“洁净起步”的理财公司已发展成为理财市场重要机构类型,正在逐步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引领理财业务市场格局逐渐走向专业化。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具有自身的优势,如长期稳健的资金供给渠道、专业优质的资产管理能力、丰富多元的创新产品设计等。
有了坚实的投研能力支撑,理财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权益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及服务,从行业动向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今年以来共有16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调研上市公司232次,相比去年同期的10家理财公司合计调研上市公司58次,银行理财领域的权益投资热情进一步升温。
相较于信托产品100万元认购门槛,以及公募基金高净值波动的“风险理财”属性,银行理财由于认购门槛低和净值波动小,具有“大众理财”属性。随着理财公司的监管制度规则得以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发展空间扩大。业内人士预计,伴随制度建设、系统搭建完成,后续理财业务会步入快速发展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