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5-27 16: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西–柳州–鱼峰区
设想一下,当你在7-11结账时潇洒地挥舞手机在POS上一刷而过,这时突然手机弹出提示,你的女朋友上网购物时输入了你的手机号要求代付,银联二维码支付怎么用你只好一脸苦笑并老老实实操作付款。
这并非玩笑,可能就是不远的现实。未来的“手机号”将不再单薄,而是附加了一个对用户非常实用的“支付账户”。理论上来说,只要支付账户中还有钱,用户就不会离网;只要支付账户经营得好,用户就会倾向于接受运营商推荐的各类服务,从而为运营商产生更多价值。待时机成熟,运营商甚至可以构建自己的“金融板块”,谋求更广阔的发展。这也是有成功案例的,国外的DoCoMo、国内的阿里金融都是优秀的榜样。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三家运营商几乎同一时间成立支付公司,无不将移动支付业务、特别是其中的“账户体系”视为重中之重,有的正式提出了“电子金融”的战略规划,有的更进一步直接入股银行。做支付账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有一条主线日渐明朗,那就是做“自己的”账户。
然而时过境迁,运营商支付账户终究没能创造奇迹,其他同类产品却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期做得风生水起。在国家普及推广银行账户与银行卡的大背景下,运营商“自有账户”却渐成鸡肋,但又不敢轻言放弃,害怕牵一发而动全身:自有账户的失败是否意味着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失败?
让我们再次回到本文开头的广告场景来分析运营商的需求:运营商最核心的目的一是要向用户提供可行的移动支付方案,二是要确保自身不被旁路,这两条是成立支付公司最初也是最根本的目的。作为一个可行方案的“自有账户”失败了,但是运营商最根本的账号——手机号与手机(卡)——还在,而且这始终是用户对移动支付业务品牌最直接的印象。
账号是什么?是连接用户的入口。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入口有三种:对用户接入的认证,对资金源的使用,以及对加盟商户的识别。当年的“自有账户”直奔概念上最敏感的资金源而来,现在看来如果顺应潮流将资金源开放,退守“用户认证”、主攻“加盟商户”可能效果会更好。
简而言之,“自有账户”是个封闭体系,一切都要自己做,很容易四面楚歌分身乏术;然而,基于“支付账号”的业务体系则是半开放的,凭借着自身在产业链上的资源优势,让合作伙伴分享部分利益有助于运营商更专注地达到战略目的:为用户和商户促成交易。这才切合支付业务的本质:支付只是完成交易的一个步骤,没有谁为了支付而支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