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0-27 13: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天津
康复器材行业现状如何呢?据业内人士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我国康复辅具发展的勃勃生机:去年中心向国家申请的一个专门为伤残人士设计的辅助器具科研项目获批、近两年中心牵头制定了12个康复辅具相关标准。
康复辅具,全称为康复辅助器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缓解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康复辅具是帮助残障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回归社会最有效的手段。
国家康复辅具质检中心的前身是国家假肢质检中心,现在的业务包括轮椅、矫形器等多种产品。近些年来,我国康复辅具产品的质量稳定上升。
以轮椅为例,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过去的生产企业不少都是小作坊式的。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珠三角、长三角制造水平的提高,一大批成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上迅速崛起,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出口形势也一片光明。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1969个,为残疾人减免费用装配普及型假肢2.3万例,供应辅助器具500余种95万件,装配矫形器1.3万例。
据悉,目前国家标准列出的残疾人、老年人辅助器具产品有700多种,高于目前国内供应的500余种,这说明我国残疾人、老年人辅助器具的科研、生产和服务现状与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目前假肢产量仅为4.6万具,按假肢的平均使用寿命为3年计算,相当于只有14万具假肢在使用中。而我国急需假肢的截肢患者约有63万。换句话说,我国假肢的年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到5倍,达到20万具,才能基本满足急需。”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会长靳尔刚说。
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数据,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为2412万人。专家表示,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我国以轮椅为代表的康复辅具产业将会逐步完成市场洗牌。将来只有产品质量过硬、品牌美誉度较好的企业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康复器具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推动行业产业化、规模化,推动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实现“给付制”,推动企业集团化和推动参与市场竞争。
【信息来源】天津普力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http://www.puliqi.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