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亚洲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上涨,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与过去几年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也日趋多样,净值型、结构性等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投资者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挑选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2017年以前,受监管红利的影响,银行理财发展极为迅速,特别是在近年来同业理财兴起之后,为较多小型银行提供了快速进入该市场的途径,银行理财市场参与机构数量持续上升。”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在此过程中,国有大型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在了前沿。其中,产品的净值化转型更是体现了此类银行的前瞻眼光。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比例的提升,与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打破刚性兑付的趋势相吻合。据了解,目前国有大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除浙商银行(02016))外均有净值型产品发行,其中净值化转型较快的有工商银行(5.08 +0.40%,诊股)(01398)及招商银行(49.05 -0.71%,诊股)(03968),区域银行受自身发展程度及地区因素影响,在发行数量上差异较大。
与传统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不同,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没有固定期限,银行会定期披露产品净值,产品每天、每周或每月开放,投资者在开放期内可以申购或是赎回。在魏骥遥看来,此类产品适合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或有基金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从实际运营上看,融360分析师刘银平表示,净值型理财产品要定期公布净值,银行还要随时应对投资者的兑付,成本压力较大,因此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低于封闭式理财,所以有时也会出现“银行不愿卖、投资者不愿买”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也开始提升。“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安排,多数采取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组合或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品模式,兼顾了保值和预期高收益。”德勤金融行业咨询合伙人支宝才表示,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结构性产品的预期超额收益依赖衍生品投资部分,其收益率波动一般都比较大,也就决定了其收益率比波动大,宣传的最高收益率往往难以保证。
业内人士提醒,部分银行在宣传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时会强调这类产品的最高收益,但投资者购买时需要关注此类产品的过往表现,同时对于挂钩标的要有一定的了解,判断这类产品是否可能达到最高收益。“近一半结构性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最高收益率,而且平均到期收益率要低于封闭式理财,所以结构性理财适合投资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刘银平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