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成贤;;货币银行学——第四讲 两种金融体系概述[J];中国金融;1985年12期defihttps://www.panewslab.comPANews-区块链智库媒体。专为区块链技术应用及金融科技创业者及领导者而打造的智库型媒体,致力于为区块链及金融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创新者,提供有价值的加密货币、虚拟货币、比特币新闻资讯和洞察,与咨询顾问公司PANONY为企业寻找增长引擎,赋能未来行业领袖。
2
余林森;对理顺金融关系的几点看法[J];武汉金融;1986年06期
3
廖文勇;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措施[J];西南金融;1993年11期
4
牧野
,黄明珠;新加坡金融体系的特点及前景[J];当代亚太;1995年02期
5
;如何防止“过度借贷综合症”[J];国际金融研究;1997年03期
6
王维安,刘晓薇;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J];财贸经济;1999年08期
7
曾康霖;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财经科学;2000年04期
8
王国言;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初探[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02期
9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徐龙华;金融改革的进程[J];浙江金融;2001年02期
10
张玉喜;金融体系选择分析的理论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1
孙立坚;;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郑永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体系的重建和中国的选择[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刘锡良;曾欣;;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道德风险[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潘英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制度分析[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潘英丽;;论金融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明棋;;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新金融安全观[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李扬;;完善金融体系 发展契约型金融机构[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4[C];2004年
8
杨涤;;“金融核心论”的经济学涵义[A];上海市社联纪念**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9
陈红泉;;固定汇率下我国金融开放的风险防范[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丁志杰;;危机、变革与机遇[A];“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与对策”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
宋焱;关注弱势群体 专家研讨金融如何着力[N];金融时报;2006年
2
刘杉;金融五大问题如何解扣[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记者 严婷;IMF量身定做“中国成绩单”:应“改革开放”金融体系[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谢登科;外资银行正在多元化融入中国金融体系[N];经济参考报;2005年
5
记者 谢登科;外资银行正多元化融入中国金融体系[N];上海证券报;2005年
6
陶长高;建立高效房地产金融体系[N];证券时报;2005年
7
徐友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N];金融时报;2007年
8
上海证券研究所 胡月晓;下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前瞻[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记者 刘洪 刘丽娜;美国金融救援计划延期至明年10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中行衢州分行 徐龙华;金融体系的变迁及其影响[N];上海金融报;2002年
1
朱小宗;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分析及其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类淑志;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学人;政策性金融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杨大鹏;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王姮;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6
张立忠;中国信托业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丁骋骋;金融体系的结构差异与国际收支失衡[D];复旦大学;2007年
9
孙清;基于金融体系视角的银行稳定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鸿运;金融体系的比较、内生演进与中国的选择[D];中南大学;2008年
1
杨东亮;货币及金融体系与经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瑛;关于我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问题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6年
3
陈利;金融体系的节约成本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志方;金融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任章荣;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亚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冯锦;我国泡沫经济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黄陈武;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竞争力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张乐;跨国金融体系模式选择的微观主体研究——兼中国金融体系模式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刘敏;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