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374#1
10月,我来到天平山。穿过大半个城市,与你相见。
香枫如火,“万丈彤霞”托举着1轮红日。霞光折射在古老的枫树上,无数影子在秋风中开始碰撞、堆叠、沸腾。
碧波汤汤的10景塘背倚山势,慎重地向着山门,许多年轻和年老的枫树,逶逦在堤边1起生长。有1声,没1声的蝉鸣,少了盛夏时的淘气繁复,被1场行将更替的季节收服。
沿湖边慢走,石桥、锦鱼、翠绿的苔藓与朴拙的“接驾亭”,恍如钩连着1个世纪前的记忆。亭前佝偻的老松,自横卧的巨石缝隙挣出,阳光静静地划过它粗砺的肌肤,每处褶裥都不放过。岁月来去,霜染雨袭,它始终立于这块土地上,与石对峙,让众人为其生命的险峻与顽强,发出1声浩叹。
树影婆娑,林间传来细小的声音,似万物在咀嚼生命历程的痛苦与宽容。俯视脚下小径,原是“乾隆御道”。落枫在道上发出红、黄、绿、橙、绛紫的光泽,宁静而虚幻。
环顾4周,故人已去。惟有灰褐色的青砖,庄重地舒展着曲线,固执地要把历史输送进后人的魂魄。
如今,这条御道安静地躺在这里,久长地沉默。
游人如织。年轻人喜欢从崎岖的乱石间奋力攀登,拖儿带女的则大都重新铺就的石阶而上,后人仿佛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它其实不孤独,范仲淹的子嗣早在修建这条御道之前,便在此地栽下许多5彩香枫树。春去秋来,陪伴它的不但是那些温曦的美色,还有鸟鸣、石岸、夕阳、锦衣……
放慢脚步,我1路找寻着古人遗址。古枫围绕下的“御碑亭”飞檐戗角、古朴典雅。亭中矗立砚石御碑文,由乾隆皇帝亲身撰写。我注视凝视,1笔1划,纵横沟壑,皆是人间存在过的痕迹和故事。
树木越来越多,层层叠叠的建筑映入眼帘。地势开阔的南山麓,古色古香的“天平山庄”涵盖了高义园牌坊、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鱼乐园、宛转桥等。院落杏墙黑瓦,清泉石趣,悄然自重,又不露声色。山庄中堂悬有1联:“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把山庄具象与文人吟咏的景致和情怀逐一收纳。淡泊典雅的惬意隅境,契合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心思,溶解着他们内心1种隐逸的观念。
“怪石立谁扶,灵草生岂种。白云蓊然来,诸峰欲浮动……”明朝诗人高启的《苏州杂咏?天平山》诗句,立体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真实意境,其唯一无2的风骨与气韵,总是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秉赋于世。许多名人相继而来,高启、唐寅、康熙等为其挥毫泼墨。
历史的文化风云随即堆涌在1起,却又毫无稠厚、刻意的感觉,不会在心里生出1种疏离而没法感知的逼真。细想,这山水草木,倘无古人墨迹,便如失了思想1般。惟有文化和自然的相互生成,方可吞纳天地灵气,涵生情操胸怀。
2
我在东山麓盘桓很久,楼阁林立的东麓,是范仲淹先祖们的安息之地。我的眼睑处,藤葛垂垂,它们沿着矮墙向前流淌,这里的草木都有着强健的脉搏和呼吸。
1只不知名的鸟儿在空中作滑翔状悠然地翱翔。它的自在萧洒,让我忘了硌脚的石道和身旁的喧哗。蓊郁的绿色中,范仲淹铜像目向远方,神情肃穆。千百年来,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与节操,影响、鼓励着1代又1代后人。
诗人的情怀,能把偌大1个世界的逼仄角落,雕镂得辽远深邃。此刻,山风在歌舞,色浪幻化为壮丽非常的交响乐章,整座山脉都在聆听。
游客们的脸上弥漫着自豪,徘徊在范仲淹记念馆,凝望柜壁碑文、诗词、游记、遗址,伫立追思,心里翻出几层浪涛。他们深知文化遗产是1个民族的脊梁,是中国文化世代传承的1种精神,必根植于心,延续至渺远。
在天平山的历史文化轨迹里,记载着当年因提倡变革被贬岳阳的范仲淹行迹。落魄之际的范仲淹整日与山水亲近,但他的悲剧XG悟相比与他一样经历的文人,多了1个更寥廓的层面,因此成绩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文中所赋予的思想导向,是中国文明史上闪亮的精神财富。
北宋时期,仁宗皇帝念于范仲淹出色的成绩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天平山赐与范仲淹,故又名赐山。苏州天平山赐山称号从此载入史册。
风云激荡,历史的脚步迈向清代。6次南巡的乾隆皇帝,4上天平山,拜见先贤(范仲淹),敬于他“4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情怀与文势,立即为其撰写御文,并赐“高义园”牌坊。
莽莽苍苍的大地上,1切归去来兮,朝朝暮暮,惟牌坊怆然肃立。
凉风习习,我1鼓作气上了几10级石阶。环视周围,漫天枫树,因着地势不同,日照和雨水的均衡差异,凹处竟现万绿丛中1点红的奇景。同1棵树的枝叶色采深浅不1,明黄、橙红、褐红、翠绿……似百花争艳,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
小憩于山石上,白云飘在头顶,蓝天成为背景。把自己想象成1只鸟,穿梭于苍藤薜萝的峭壁之间。侧身,忽见崖壁隙罅中,幽幽流出1股清泉,注入潭中。潭石上刻“吴中第1泉”字,是为当年寺僧生活用水的地方。模糊可见池中水草纤细脉络,水质清冽、晶莹得让人失语,却又忍不住轻叹1声,你怎会如此纯净呢?这1帧样子,引得白居易忍不住诗兴大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意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从云的自在到水的明澈,构建了1种从容、透彻的人生心态。
我与家人从人流中分离出来,跟随几个游客拐向西边的1处山崖而上。左是峭壁,脚下是棱角分明的乱石,我几近是手脚并用爬到半山腰。放眼远眺,色流开始畅快。西南,有模糊的山峰。东侧,田畴辽阔,房舍俨然。9曲108弯的河浜蛰伏在古镇的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里。
遐想当年乾隆皇帝正坐在御船中南巡,途经苏州,船儿荡过古镇河浜,河浜热烈了,有了人情味,也有了御码头。乾隆弃舟登岸,当他看够了这里明静的秀色,西行数里,便去旅游粲然的天平山。
此镇,名为木渎。河浜,名为香河。它们与1亿多岁的天平山唇齿相依。
3
海拔2百米的天平山,在以平原著称的江南也其实不雄伟。但它以“红枫、清泉、奇石”3绝著称,吸引着4方游客。
不知攀爬了多久,挡眼的是两堵对峙、峻峭如削的石壁,上刻“1线天”3字,笔画苍劲雄厚。侧身踏上窄仄的石阶,但觉嗖嗖凉意。抬头,天空如缝。从没见过这么狭窄的天,云朵被挤成1条条活动的细流,在命运的推演里,以水的形态,溯洄而上,或去向远方,去找寻生命永久的意义。
10几分钟后,眼前豁然空朗。仰望山脉,森然屹立,断层倾斜近于垂直,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奇石林立,恍如万笏朝天。顿悟“赐山”真实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它本身的美色,更有其深重、特殊的历史背景。
我踩着小径上的蔓草,辩识、解读着山林间众多石碑,每处碑文都是1道印痕,在历史的跫音里,不断回响。倏然感叹古代文人墨客,用1杆竹管笔,便能镌刻山河,且让后人千秋仰望。
湿漉漉的空气忽然扑面而来,裹挟着泉水独有的清凉。仔细打量,1湾碧水,横卧山峦。4周岩壁5颜6色,倒映水中犹如璀璨宝石。池底青树翠蔓,蒙络摇缀。遍寻其源,不见踪影。它从何而来?来的如此突兀,又如此仪态万千。
那些躲在石头缝里唱着歌的虫子,引来了各种声声调门的鸟鸣,犹如奏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青朴的灌木丛不断向前延伸,偶尔探出几株野菊,痩枝黄叶,迎着风,拘束又倔强。
拐弯处有1寺庙,黄墙灰瓦,些许破落。近前,见1位老尼,额头皱纹布得细密,手持悬项佛珠,盘坐于蒲团,喃喃诵经。寺旁1陋屋,门半掩,但见木床桌椅再无其他了。在这里,连庙宇该有的晨钟暮鼓都不见痕迹。我的心里生出了疑问,孤灯素月,寥寂永夜,阿婆是如何在心里张罗出1个宁静的世界?
我不敢冒然相问。看着阿婆1脸安详,答案应当都在她心里。对佛家,1花便是1世界。
山道仿佛愈来愈长,亭榭、碧池、修廊随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青山秀水引无数奇石环回,卓笔峰,飞来石,护山石等,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若撑,各具形态、色采,这该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镂出来的奇迹。
东侧崖壁,腾空独立的“飞来石”,高近10米,重约50吨。底附盘石,又若即若离。传说此石原在4川峨眉山上,应是此地人杰地灵,才使它从千里以外飞奔而来,故名。大自然的奇异与恩赐,让我心生畏敬。
过“飞来石”至山顶,本有石阶,但1路奇景诱惑我们随景而去。脚下攀爬的石头有些几成直角,需1人先上,然后全部身体趴着,伸出双臂,把下面的人连拖带拉拽上去,累得气喘如牛。回头1看,路途曲折,历经艰辛,又为自己的毅力暗自欢乐。
在快抵达山颠的时候,下了1场不大不小的雨。雨色中的山峦,烟水葱茏,神秘、飘逸,恍如气定神闲,其实内心藏着万千端倪。
雨过天青,我们喝彩着冲上峰巅。
山顶方圆不过几10平方范围,却如平地,山名由此而得。游客们长枪短炮、兴奋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美景。最安静的是不远处的灵岩山,1道黛青,几分安然,峰顶上翘角飞檐的亭子清晰可见。站在“照湖石”上俯瞰东方,太湖如练。逝者如此夫,它始终守护着这里的子民与青山。所有的感觉忽地聚涌在1起,绵长的记忆里,照旧回荡着那首江南民歌“太湖美呀,太湖美……”
此刻,天平山灼灼生辉,漫天阳光泼洒在百年红枫上,火烧云般沿着山脉地势起起伏伏。似珊瑚灼海,翻涌不息,恍如在煽动万物,只要1挥手,即可造就美丽河山。
更多内容阅读推荐:洗衣机需要拆开清洗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