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14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北京
2009年11月13日《2012》以2D格式在国内和全球同步上映,在国内打破包括首周末以及总票房在内的多项票房纪录,短短一个月即收获4.7亿票房。据介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早在最初拍摄本片时,就有大量镜头和场景均是为3D拍摄而特别设定的,只是当时迫于技术和后期时间的限制只推出了2D版本。时隔三年,随着3D技术的大行其道和日渐成熟,罗兰·艾默里奇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以及索尼3D视觉中心着手重建《2012》的3D版本,对原拍摄的2D和3D素材进行了逐帧重新绘制和3D重建。
今天有幸在上海永华电影院参加了《2012》的3D视觉重建媒体发布会,观看了影片40分钟的精彩片段。对于这次2D转3D的重映,影片发行方有一个更加洋气的叫法:重建。据发行方说,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最初拍摄《2012》时,就有做出3D版的想法,很多拍摄方式、构思都是按照3D影片的要求去做,迫于上映档期的压力,来不及推出3D版,后导演带着特效团队进行复杂的3D再造,对原拍摄素材进行了逐帧重新绘制和3D重建。就如同电影中有着大量的中国元素一样,这次3D特效团队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团队的参与。
三年前看《2012》的时候,就被影片中逼真的特效所震撼。三年之后的今天,当看到这部3D版的影片重映时,依然感觉很震撼。但是这种震撼并非3D重建之后所带给我的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而是大部分来自之前影片本身的2D特效所带给我的视听震撼。这次试映播放了影片中2012来临时片中男主角带着妻子孩子逃生的几场戏,包括了洛杉矶大地震和黄石公园火山大爆发,而这几场戏是整个影片中电影特效镜头最多,最精彩、最震撼的片段。在逃生段落中,影片对于大全景灾难场景的3D特效做的还算逼真,但是却对于影片近景画面的3D效果的处理并没有给人以太大震撼。与3D版《泰坦尼克号》有类似的缺陷,对于有些本应该发挥3D特效重要作用的灾难镜头反而没有一些文戏镜头做的逼真出色。
或许是由于这次上海试片选择的小银幕单机放映,使得银幕画面亮度不够,画面信息量有限,而使得这次观影效果略打折扣。
如果说3D版的《泰坦尼克号》是对于当下人们怀旧情结的二次消费的话,那么3D版的《2012》则是对于“末日情结”的二次消费。在玛雅人所描述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这部同名灾难电影的重映岂不是很应景。只不过,前后两次放映间隔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不知道观众对于一部电影的记性有多大?
|
|